10大台灣常見皮膚問題:
台灣位處於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區,夏季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9°C甚至40°C,冬季平均溫度約12°C左右,又因四面環島,因此長年濕度都高於60% R.H.。這種高低溫交替又潮濕的氣候環境,間接造成了台灣特殊的皮膚問題。但值得慶幸的是,氣候較乾燥的大陸型氣候地區(例如美國多數地區),反而有更多難以解決的皮膚問題,例如我們常認為歐美人老的快、皮膚乾燥粗糙缺乏水分,而台灣人看起來普遍比較年輕等,都和台灣氣候環境濕度相對較高有很大的關係。
回到台灣常見皮膚問題,前10名包含以下各種皮膚問題:
– 青春痘(痤瘡)
– 濕疹(皮膚炎)
– 脂漏性皮膚炎
– 異位性皮膚炎
– 酒糟性皮膚炎
– 蕁麻疹
– 乾癬(牛皮癬)
– 香港腳
– 色素斑問題
– 尿布疹
一、青春痘、痤瘡(暗瘡)
青春痘、痤瘡,又稱長粉刺、暗瘡(香港),醫學上稱之為痤瘡、Acne。根據1990年至2015年的研究顯示為全球第八大常見疾病之一,是一個長期的皮膚疾病。簡單來說,青春痘的發生原因就是毛囊被堵住了,主要影響的皮膚部位包含臉部、上胸部和背部,大多是皮脂腺分布較廣的部位。那為什麼毛囊會被堵住呢?這個原因就很多了,皮脂分泌異常(基於遺傳、雄激素異常活耀、抽菸、喝酒等等)、皮脂周圍發炎,或是痤瘡角質桿菌的過度生長導致毛囊被堵住了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然而痤瘡的種種症狀,例如黑頭粉刺、白頭粉刺、丘疹、結節(大丘疹)、膿皰、留疤、痘痘印,以及色素沉澱等等,都可能導致患者因為外觀不好看,產生焦慮沮喪等心理傷害,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輕生的念頭。
至於痤瘡的治療方式,包含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好發區域皮膚的正確清潔與保養,若有需要也應遵循專業的藥物治療與醫學治療。
二、濕疹(皮膚炎)
濕疹,又稱皮膚炎,臨床上常將無明確病因的皮膚疾病歸類為濕疹。簡單來說,濕疹就是皮膚發炎,但欠缺明確的病因,像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刺激性接觸性皮炎、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濕疹)和脂漏性皮膚炎等等皮膚發炎的類型,都常被醫生稱之為濕疹(皮膚炎)。又因為濕疹普遍沒有明確的發病部位及原因,或說可能發生在任何部位,因此,臨床治療方面較常使用保濕乳液和類固醇乳膏,目的是保持皮膚健康,可能的做法包含正確的皮膚清潔、避免接觸特定物質、充足保濕及基礎保養,也可能使用類固醇進行進一步治療。
三、脂漏性皮膚炎
濕疹的一種
脂漏性皮膚炎,濕疹(皮膚炎)的一種,根據研究顯示,其發生原因與遺傳基因、環境、及生活習慣有關。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較常見於幾個年齡層,例如嬰幼兒、青春期,以及中年約50歲左右,且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
脂漏性皮膚炎主要影響的皮膚部位包含頭皮(頭皮屑)、耳朵後方、鼻翼兩側、眉毛周圍,及其他皮膚折疊區域的任何地方。
治療方法多為使用抗真菌藥 ANTIFUNGAL DRUGS (非抗黴菌藥)和消炎藥。目前市面上抗真菌藥有很多種,常用的有酮康唑KETOCONAZOLE、環吡酮CICLOPIROX、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等。脂漏性皮膚炎患者需加強皮膚保濕、使用溫和的清潔產品,選擇成分單純的保養品,可使用含有水楊酸的乳液或者抗真菌的藥物。
四、異位性皮膚炎
濕疹的一種
異位性皮膚炎,濕疹(皮膚炎)的一種,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發炎疾病,根據研究顯示,其發生原因與遺傳基因及環境因素都有關係,多數是因為皮膚太乾燥而造成發癢。嬰兒期的寶寶有可能全身發病、兒童較好發於膝蓋後方和肘部前方,成人則主要好發於四肢,例如手腳等部位。
治療方式包含患者需特別注意皮膚保溼,臨床上對於急性期的異位性皮膚炎常用類固醇治療,或用抗組織胺達到止癢的作用。
五、酒糟性皮膚炎(玫瑰斑)
酒糟性皮膚炎,因臉部可能出現紅斑,所以又稱為玫瑰斑,是一種常見好發於臉部的慢性皮膚病。其發生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根據研究顯示,目前醫學上已發現至少22種可能造成微血管擴張的原因,進而出現酒糟性皮膚炎的病徵,其中包含由皮膚的蠕蟲(一種常見的皮膚寄生蟲)而引起。
酒糟性皮膚炎影響的部位以鼻子、臉頰、額頭和下巴為主要區域,少部分患者的脖子與頭皮也會被影響,好發於30-50歲女性。
如果是因蠕蟲引起的酒糟性皮膚炎,可使用SOOLANTRA CREAM來進行治療,其他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口服或外用抗生素或杜鵑花酸,避免使用類固醇治療,使用類固醇可能會短暫好轉,但最終會加重病情。酒糟性皮膚患者並須搭配溫和的清潔產品及弱酸性的保養品補充肌膚水分,預防皮膚過乾。
至少發現22種原因造成微血管擴張所引起的,其中包含皮膚的蠕蟲。常發生於鼻子,臉頰,額頭和下巴。使用溫和的清潔產品及弱酸性的保養品,避免使用類固醇
六、蕁麻疹(風團)
蕁麻疹,又稱風團,是一種接觸性過敏性皮膚病。可能因藥物、昆蟲叮咬或食物等過敏反應而發生。蕁麻疹可能發生於任何身體部位,在使用新的產品前,可先進行貼布試驗,確認自己是否對該產品可能產生過敏反應。
治療方式包含口服或外用抗組織胺藥物,以減輕發癢等過敏反應,也可以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洗出疹部位,緩解不適感。
七、乾癬(牛皮癬、銀屑病)
乾癬,又稱牛皮癬或銀屑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種被環境因素誘發的遺傳性疾病。乾癬常發生於前臂後部、脛骨、肚臍和頭皮等區域。
乾癬在目前醫學上仍無法治癒,但透過含維生素D3的乳液、類固醇、紫外線照射或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可改善或減輕症狀。
八、香港腳(足癬)
香港腳,又稱足癬,是一種皮膚被真菌(黴菌)所感染的具傳染性的皮膚疾病。常見於腳底、腳的周圍,甚至手部也有可能出現症狀。
香港腳患者應常常更換襪子,盡可能保持腳部乾燥通風,且襪子、內衣和床上用品應用熱水燙洗。治療方式包含使用外用抗真菌藥膏,或也可以使用含水楊酸成分的乳液或乳霜,藉由溶解角質來殺菌。
九、色素斑
雀斑、肝斑、曬斑、老人斑、發炎斑
雀斑:遺傳基因與紫外線所引起;
肝斑:常見於孕婦,受女性賀爾蒙及紫外線所引起;
曬斑:紫外線所引起;
老人斑:紫外線累積所引起;
發炎斑:紫外線或皮膚受到刺激,包含不正確的美白療法、劣質保養品等因素所引起。
色素斑可透過使用抑制黑色素沉澱效果的優質保養品,來避免因黑色素分泌過多而造成色素沉澱。
十、尿布疹
尿布疹,為一種接觸性皮膚炎,因為嬰兒的皮膚與尿液和糞便長時間接觸,受到刺激所引發的皮膚疾病,常發生於寶寶的會陰處到腹股溝處之間。
父母須多加注意提高更換尿布的頻率、注意清潔、或使用尿布霜,通常為含有凡士林、二甲聚矽氧烷和其他油類的產品。並應注意須在乾燥的情況下隔絕汙染,如果寶寶的皮膚還沒有完全乾燥就使用尿布霜,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參考資料: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美國皮膚病學會
[/部分]